战国风云:齐国的衰落与秦赵争霸
齐国的衰败
乐毅伐齐后,齐国虽然成功复国,但国力已大不如前。原本广阔的疆域大幅缩水,仅剩核心地区。东北部的河间之地(包括重镇高唐)被赵国吞并,故宋之地归魏国所有,河东九城和定陶落入秦国手中,淮北被楚国占领,甚至连孟尝君的封地徐州也被曾经的附庸鲁国夺走。这一系列领土损失,彻底动摇了齐国作为超级大国的根基,使其沦为与鲁、韩、卫等小国同等的地位,再也无力参与中原争霸。
到了战国晚期,各国更是变本加厉,一旦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失利,便转而向齐国索要补偿。例如,魏国在魏安釐王时期夺取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,楚国在楚考烈王时期吞并了齐国的盟友鲁国,并占领了莒县。正因屡遭欺凌,齐国后期拒绝与赵、魏、楚合纵抗秦,甚至在秦国每灭一国时还派使者祝贺,可见其已被列国打压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展开剩余77%多极世界的博弈
战国中期的世界格局由楚、齐、秦三大强国主导,但任何一国过于强大,都会招致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压(魏国也曾经历类似命运)。最终,秦国凭借优越的地缘位置和外交策略挺了过来,而楚、齐则未能幸免,逐渐衰落。
秦国的得意与赵国的崛起
齐国衰落后,秦昭襄王暗自欣喜——争霸的对手又少了一个。如今,唯一能让他头疼的只剩下赵国。在五国伐齐的行动中,秦国虽在背后煽风点火,燕国表面上出尽,但真正的盟主其实是赵国。赵国借此夺取了富庶的河间地区,经济实力大增。此外,赵军不仅拥有强悍的北方骑兵,还吸纳了中山和齐国的精锐士兵,加上廉颇、赵奢等名将的指挥能力,以及平原君赵胜等文臣的辅佐,赵国已成为秦国最棘手的对手。
秦昭襄王在咸阳宫中忧心忡忡:“齐国已不足为虑,但赵国……白起啊白起,现在只有你能对付它了!”
和氏璧的外交试探
公元前283年,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赵国,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。赵惠文王左右为难——答应怕被骗,拒绝又怕激怒秦国。最终,他派蔺相如携璧入秦,上演了“完璧归赵”的经典外交戏码,蔺相如也因此崭露头角,成为赵国重臣。
然而,这次外交交锋实际上是赵国输了。秦昭襄王并非真心想用城池换玉璧,而是借此试探赵国的态度。赵国虽未让秦国得逞,但乖乖送璧的行为暴露了其不敢与秦国全面对抗的心理。蔺相如在秦廷上的强硬表现,反而让秦国看清了赵国的底线——不愿决战,但也不甘示弱。
白起的雷霆一击
摸清赵国态度后,秦昭襄王决定让白起出手敲打赵国。公元前282年,白起率精锐骑兵突袭赵国,连克蔺邑、祈、离石、光狼等城,威胁赵国旧都晋阳,斩杀赵军两万。赵惠文王不敢硬拼,只得求和,转而欺负衰弱的齐、魏两国。
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外交策略的严重失误——先是助秦削弱齐国,打破战略平衡,又被秦国试探出虚实,在外交和战略上处处受制。
楚国的反扑与秦国的反击
与此同时,楚顷襄王不甘心臣服于秦,暗中谋划反击。他派名将庄蹻远征西南,意图从云贵包抄巴蜀,切断秦国的后勤基地。为对抗秦国,他还联合齐、韩等国,试图共同抗秦。
秦昭襄王勃然大怒,立即派司马错率军反击。公元前280年,司马错率军从陇西出发,经巴蜀顺江东下,攻占楚国黔中郡,切断庄蹻与楚国的联系。楚顷襄王被迫割让上庸,换回黔中。司马错的战略大迂回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,堪比西方名将汉尼拔的壮举。
渑池会的暗流
为调白起南下攻楚,秦国需先稳住赵国。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。赵王担心秦王故技重施(如囚禁楚怀王),提前立太子以防不测。会上,秦王试图威慑赵国,但蔺相如针锋相对,甚至逼秦王奏乐,展现了赵国的强硬姿态。
然而,蔺相如的强势并非单纯的外交胜利,而是因为秦、赵各有算盘——秦国想先与赵国冲突,赵国则想避免与白起正面交锋,双方都希望先对付较弱的对手。
白起的屠戮
最终,白起被调往南方,剑指楚国。这一次,他的屠刀将带走35万楚军性命,远超此前的伊阙之战。古老的汉水,将见证更大规模的血腥战役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八策略-如何杠杆炒股-10大股票软件-如何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